第156、157章


小说:悦农门   作者:两个核桃   类别:经商种田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更新慢了/点此举报
推荐阅读: 一剑飞仙| 神藏| 颤栗世界| 冠军之心| 不灭龙帝| 巫神纪| 绝世天君| 真武世界| 极品仙师| 五行天| 怒瀚| 极品仙师| 玄界之门| 我的邻居是女妖

  驴车上,元娘问梁子家中的情况。张四娘在一旁听着,渐渐发现驴车走的方向不对,“大山哥,你这是把驴车往哪儿赶呢?”
  大山扭过头,动了动嘴角,欲言又止,又看了眼梁子。
  “咋,你们俩个搞什么鬼呢?”张四娘眼尖地看到两人之间的互动。
  梁子迟疑了一刻,“四娘,你母亲病了。去你家借驴车的时候,姑夫正在你家给你母亲瞧病,缺了一味药材。”
  看这驴车的方向确实是往马郎中的医馆方向去。
  “娘咋病了?受了风寒,还是出了……别的什么事?”张四娘微皱了眉头。
  梁子的眼睛飞快地瞧了元娘一眼,立刻又垂下眼眸,一声不吭。
  元娘暗自一惊,如果是简单的头痛脑热的,梁子绝不会闭嘴不说。
  一定是出了什么事?而且是难以启齿之事。
  这时,正在赶驴车的大山重重地叹了口气,“四娘,等会儿取了药,就直接回家去。到时,你就知道了。这事儿,咱们都不好插言说的。”
  看起来,这问也是白问的。两人都不打算说这件事。
  驴车很快就到了医馆门口,梁子下了马车去医馆,张四娘也跟着跳下了驴车,跟了进去。
  梁子报了药名儿,药童抓了药装好。那边张四娘直奔了正在喝茶水的马郎中过去,“马郎中,方才那药童抓的药是治什么病的?”
  马郎中上下打量了她一眼,“瞧着你神清气爽的,也不似有郁结之症。那药是平肝理气的。”
  难道,宋氏的病是被气出来的?
  张四娘点头,转身就要告辞,被马郎中叫住,“刘成是你们村里的吧?你回去帮我带个话儿,我这医馆有一些药材要降了本钱卖给他。他要是想要药材的话,就尽快过来一趟。”
  四娘笑道:“还有这好事儿?行,我这趟回去就给把话代给他。”
  “嗯,还有些药碾子,药刀子,他愿意要的话,我也给他留着。”
  “怎么?您老这是不打算开医馆了?”
  马郎中淡淡叹了口气,“老夫年事已高,打算告老还乡。过几年清静日子。”
  张四娘心中一动,“那将您这医馆兑买下来,要多少银子?”
  马郎中捻了捻花白的胡须,“白银三百两。一文钱都不能少,回春堂是老字号了,这医馆里的东西老夫一件也不拿都留下来。如果想兑下的话,此人必须是行医的,且医术得了。否则,我可不想有人毁了这回春堂的招牌。那还不如关了这医馆干净。”
  张四娘点头,“那是自然,这事儿我先帮您老打听着。九天后,又逢大集,到时,不管事成与不成的,我都让人给您送个信儿。到时,也别耽误你的事儿。”
  马郎中仰头一笑,“你这丫头倒是机灵。那老夫就等上你的九天。”
  张四娘淡笑离去,内心思绪翻涌,个中滋味又有几人知。
  驴车一过吊水桥,就见少有人见的村道上,三三两两地村民,远远地站着,窃窃私语。
  张四娘一下子就感觉到了气氛的不寻常。
  元娘听闻宋氏病了,原打算跟过来看看,被梁子劝住,说家里人都等着她,拉着她走了。
  四娘在家门口跳下驴车,大山赶着驴车进院儿的功夫,她四下里瞧了一圈,目光所及之处,村民们都匆匆后退数步,还有人呯地一声,关上大门,引得村子里不知谁家的狗跟着叫了几声。
  大山停好驴车,将车上的东西帮四娘卸了下来。
  “……那我就不进去了。有啥事,你就和我吱一声。”大山望着她。
  能有什么事,要用他呢。
  不过,他这么说也是好意。
  张四娘谢过,推门进了屋子。
  起先还奇怪宋王氏怎么没出来,原是她不在家。
  宋氏躺在炕上,身上搭盖着一层薄被,额上覆着一条湿巾。
  面色苍白,眉宇紧锁。
  她轻手轻脚地坐上了炕沿,用手背试了她额头的温度,并不烫人。略放下心来,到灶间烧了点热水,重新浸湿了汗巾子,重新覆在她的额上。
  宋氏的眼睛缓缓的睁开,看到四娘的那一刻,眼泪汩汩地涌了出来,她不说话,只是死命地紧咬着下唇,压抑住那哭泣声。却是哽在了喉头,发出呜呜的哽咽声,听起来更让人心疼不已。
  “娘,想哭就哭,别忍着。憋坏了身子,病不能好了。”四娘握住宋氏的手,心里酸酸的。
  宋氏听了,便哇地一声哭了出声,那哭声久久不息,飘过小院,传得很久很久。
  哭声渐渐地小了,张四娘扶宋氏坐了起来,在她的身后放了枕头,让她倚靠着。
  她倒了一杯水,递给宋氏,“娘,喝点水,哭了这么,嗓子都干了吧。”
  宋氏不语,接过一饮而尽,脸颊被泪水泡得浮肿起来,泛着光亮。
  张四娘握了握宋氏的手,低声道:“娘,出了什么事?”
  宋氏抿唇,垂眸不语。
  “娘,你不告诉我,我也能从别处知道。但何必绕那个弯子呢,从别处听来的,未必是真相。你不如现在告诉我。”
  宋氏的眼泪无声的落下来,抽抽搭搭地道:“你走的那天下午,你小姑母去作坊里的闹。”
  张四娘的心,咯噔一下,立刻明白张玉凤为啥去闹!
  她的心结,不就是顺子叔嘛。想必她是得了宋氏合离的信儿了。
  她面上不露,鼓励宋氏说出她的心结,便探问道:“她去闹啥?娘,你别瞒着我,好歹我是你闺女,不管出了啥事,我都是站在你这一头的。”
  宋氏哆嗦着嘴唇,半晌,似下了决心,攸地抬起头,红肿着的眼睛里饱含了泪水,“你小姑母到作坊里骂,骂我与顺子不清不楚,早在没合离之前就有私情。”
  “然后呢?”
  宋氏一怔,“然后?”
  “嗯,作坊里的人都说什么了?村里的人又是咋说的?顺子叔呢?他没出头?还有小姑父呢?”
  张四娘一一问道。
  宋氏苦笑了下,“常言道,话传三遍假变真,药方子抄三遍吃死人。我虽病了,没有出门,可村里的风言风语,我哪能一点也不知呢。那些话不说也罢。”
  她顿了下,“你顺子叔……当天晚上就和你姑父一起过来了。”
  宋氏苍白的脸上,隐隐泛起红晕,“你顺子叔请你姑父当了媒人……提了亲事。”
  她的声音渐渐地低了下去,可马上,她又慌乱地抬起头,“四娘,你放心,娘不再嫁了。娘会守好名声,将来,你也好出嫁……”
  “娘!”张四娘打断她的话,她为顺子肯出头,并能在这个时候向宋氏提亲,感到高兴,“娘,你别总想着别人。我出嫁还有十几二十年呢,你不为自己想,也得为顺子叔想啊,他都独身三十年了,你忍心让他再等上这么久?你就不怕顺子叔相中别人?”
  宋氏的眸光落在四娘的脸上,看她此话说的是否真心。眼下,最稳妥的法子,就是嫁给顺子。管别人说她婚内有私,还是合离后有情,现在她清爽一个人,没啥可顾虑的。唯一放不下心的,就是四娘。
  她怕因着自己的事情,影响到四娘的婚嫁。
  原来宋氏的心病在这儿……
  “娘,作为女人都有追求自己幸福的权利。你现在合离了,你是自由身,你怕啥?你管别人怎么说呢,过好自己的日子,怎么舒心怎么过。你要是总想着别人的看法,顾念着别人的感受。你这辈子不得郁闷死啊?”张四娘说道,“至于我呢,娘,你和顺子叔在一起,我举双手赞同,没有一点意见。”
  张四娘说的什么权利、自由、宋氏虽理解不了,但她的意思听明白了。
  自家姑娘是没有任何意见的。
  她心里的那块大石终于落了地,又像是不信的问了一句,“四娘,你真个不怨娘?村里的人说啥的都有,他们……”
  “娘,我的脾气,你不是不知道。我若真是怨你,我早就离了这家了。村里人爱咋说咋说,咱们过咱们的。”张四娘给她吃了一个定心丸,“那这事儿,我姥娘怎么说的?”
  宋氏摇头,“自打你顺子叔提亲后,你姥娘一句话也没与我说过。”
  宋王氏守了一辈子的寡,她不见得实心实意的就是个古板的人,不想自己女儿得到好的归宿。
  她不理睬宋氏,想必也是有着她的心结与顾虑。
  无非是一个女人名声。
  想宋氏合离不到半年,就与顺子订亲,而且还是在出现流言的情况下,这多少让宋王氏感到窝心。
  张四娘换角度想了下,自然也能理解宋王氏。
  只是,事已至此,如果她不点头同意的话。宋氏的处境会更加艰难。
  她让宋氏啥也别想了,好好睡上一觉。她则去了灶间,给宋氏熬点米粥,等她睡醒后吃。
  结果在灶间里看到了正在发呆地宋王氏。
  “姥娘,你在这里啊?”张四娘目光一闪,“我还以为你出去了!”
  宋王氏有些慌张地点了点头,“你啥时候回来的?我咋没听到动静呢?”
  驴车进门、宋氏的哭声……
  她怎会听不到呢?
  宋王氏一定觉得因为宋氏,有些抬不起头。
  张四娘牵了下嘴角:“回来有一会儿了!刚才和娘聊了会儿。”
  宋王氏见她一下子就提到了宋氏,便点了点头,眼底的戒备消失了。
  张四娘原打算熬点米粥,却瞥见灶上正熬着一锅。
  唉,当娘的永远都是这样。嘴上刻薄的放着狠话,生怕儿女们走了弯路,心里却是疼得紧。
  大家都是明白人,话都说开了,也没有什么可藏着掖着的了。张四娘首先在这件事上表了态,她现在想听听宋王氏的意思。
  也许是受了张玉凤那一通胡闹的影响,宋王氏的眼神让张四娘第一次感到了寒冷。
  “你母亲的名声是完了。”宋王氏的鼻头通火,抹了一把眼泪,“我守了这么多年的寡,从来没有人说过我一个‘不’字。日子虽苦了些,但谁提到宋家的寡居妇人,不高看我一眼的。可你母亲……”
  张四娘能理解宋王氏,但人与人是不一样的。宋王氏守寡是她的人生,是她自己选的道路,不能强加到宋氏的头上。宋氏才二十多岁,正是韶华好时光。
  当然,不能否认的是,宋王氏的有些顾虑是很现实的。但所有的现实的考虑,在顺子带着刘成来提亲这一事实面前,都已经变得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宋氏可以得到属于她的幸福,开启她的新生活!
  张四娘自打随宋氏搬到西山村,听说顺子自小就与宋氏相识,可谓青梅竹马。更何况,顺子一直未娶。作为一个热血的汉子,已经很难得了。要知道,如果宋氏一直过得很幸福的话,顺子绝对是个具有悲剧色彩的人物。可,宋氏不幸福,又合离了。顺子前思后想,终于顶着风雨,勇敢地迈出这一步,这真的很可贵!
  为什么不能给他们一条生路走呢?!
  “姥娘,我不明白娘的名声怎么就完了。郎有情,妾有意。一个未娶,一个合离。两厢情愿的事情,是任谁也改变不了的事实。至于别人说什么,咱们堵不了他们的嘴,也不用去堵。人长着一张嘴,除了吃饭,就是为了说闲话的。爱说就说去呗!想那么多干啥?”
  宋王氏微怔,泪珠凝挂在睫毛上。
  张四娘叹息,这宋王氏想当年也是一个大美人。真是难为她守了这么久的寡。
  “姥娘,你心里也是很疼娘的,对不?”张四娘见她不吭声,换了个角度对她道,“就算如你所说,我娘的名声坏了。让人在背后戳脊梁骨了。但你想啊,这是因为谁呢?不正是顺子叔嘛!人家顺子叔得了信儿,二话没说就过来提亲,已经是在做挽救之事了。这是一个好机会,把亲事订下来,谁还能说啥?”
  “那,村里的人……”宋王氏半晌才道,“要不,咱们变卖了家财田地,另搬到别处?”
  “姥娘,你难道认为我娘与顺子真的做下了什么不伦之事吗?”张四娘有些不理解宋王氏的思维,“干嘛要避开?你这一避开,岂不更印证了此前的一些风言风语吗?咱们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哼,远的不说,就说那张义光背着我娘与刘寡妇偷情,搞大了人家的肚子,你瞧着他逃了吗?”
  张四娘心道,有时候,人的脸皮不能薄了。学学人家张义光,别看身子弱,心理素质咣咣的强!
  宋王氏叹道,“你呀,我和你母亲加起来,也说不过你去。”
  张四娘笑道:“那不是因为我占着正理儿嘛!顺子叔提亲的事情,你老到底答应不?”
  “你别催我,容我再想想。”宋王氏掩饰地扭过头,去看灶间里的火。
  “行,你老啊,慢慢想。我出去一趟。”张四娘起身要走。
  “你这才回来,又往哪儿去啊?”宋王氏也跟着站起身来,“作坊里好好的,田里的事情我也忙完了。你回屋歇息、陪陪你母亲吧。”
  张四娘笑着挽住宋王氏的胳膊,“瞧吧,既然心疼我娘,就早点应了顺子得了。”
  宋王氏瞪她作势要打,她嘻笑着跳开,“我去小姑母那里一趟。”
  “你去那儿干啥?别去!”宋王氏知道张四娘的性子,怕她去闹。
  “放心了,我是找姑夫有事。”张四娘朝她摆摆手,跑了出去。
  刘成的小院子里静悄悄的,进屋的时候,刘成手里端着药碗正劝张玉凤喝药。
  “姑夫,”张四娘唤了一声,见炕上躺着张玉凤,又唤了一声小姑母,“咋,病了?”
  张玉凤面朝着里面,谁也不理。
  刘成苦笑了下,将药碗放在炕沿上,嘱咐了几句让张玉凤吃药。
  随即对四娘使了个眼色,两人出了屋子。
  “……她这么一闹,心里也是极不舒坦的。与你母亲一样,隔天就病倒了。”
  宋氏的解药是顺子叔,可张玉凤的这解药就不好得了。除非刘成对她有足够的影响力。但目前来看,是不能够了。
  两人沉默了半晌,张四娘道:“姑夫,你想开个医馆嘛?”
  “医馆?好好的,怎么提起这个?”作为医者,谁不想有个自己的医馆,那也是身份与实力的象征。但医馆,也不是谁都能开的。
  除了医术,还要有银子周转。
  张四娘便把镇上马郎中的话说了一遍,“银子不是问题。关键看你的意思,有没有兴趣搬到镇上?”
  刘成负手而立,淡淡而笑,一派清风霁月之姿。
  那一刻,张四娘看得都有些傻眼了。
  她这个姑夫长得真好看。
  她替张玉凤惋惜,身边这么好的明珠,偏把人家当鱼目。
  “你这丫头,是打定主意让我搬走了?”刘成如同能读出张四娘心思般,挑眉笑了笑,“看来,你对那桩亲事也是不反对的。”
  “姑夫,这可是对你我两家都有好处的。”张四娘点头,就知道他是个聪明人,“况且,那三百两银子,我来出。当是对回春堂的投资,以姑夫你的医术,想必这医馆只会比从前更兴盛。到时,我只取二成红利便是。”
  “你呀,”刘成把语调的尾音稍稍拉长了一点,带着一种感叹地味道,“把这算盘都打在我的头上来了。”
  张四娘嘻嘻一笑,又听他道,“那银子算我问你借的。攒够了银子,便算上利息还你。”
  回春堂初换主人,人们大多抱有试试看的态度,医馆的初期未必能赚到银子。万一,这情况一直持续下去,张四娘的投资便是亏。刘成说借银子,也是一番好意。可谓是风险自担了。
  “行,随你怎么说。你既然同意了,那赶在下次大集之前,你便随我去镇上一趟。咱们把这事儿定下来。”张四娘见他同意了,沉得胸口异常的轻松,脸上不禁展开笑容。
  只要刘成肯搬走,张玉凤没有不去的道理。
  西山岭的山桃花开了,花期并不长。它们乍开的时候,是粉红色的,渐渐的,那颜色就变淡了。先是变成浅粉色,然后,又变成了乳白色。
  在这段时日里,只消那春风吹一吹,或者淅淅沥沥地春雨下上大半天,那乳白色的花瓣儿就会纷纷飘落下来,覆盖在西山岭那片丰腴的土地上。
  远远地朝山上看过去,那山岭间便呈现出象征一派生机的翠绿色。
  高崖村的张义光病好了和刘寡妇过上了日子,西山村的宋氏也与顺子订了亲事。
  顺子爹很不快活,除了因为宋氏是改嫁过的,再有一个原因就是宋氏不生养。最后还是刘成亲自上门说,宋氏的身子没有问题,再加上顺子在他爹的门前跪了三天,这亲事才定了下来。
  宋氏与顺子的婚事订在了秋天里,她不想委屈了宋氏,虽不至于把她当新嫁女一样风光的出门子,但也不能太寒酸。婚事一定下来,她就开始帮着宋氏准备婚嫁用品了。
  顺子自从订了亲后,也常到宋家走动。
  这一天,张四娘见人都聚齐后,就简单地开了会。将自己与周正签约的事情说了一下。
  “……五百两银子?用不了。”顺子听了一摆手,“搭建鸡舍的事儿就包叔儿身上,估摸着有八十两就足够了。”
  张四娘笑道:“这事儿你不说,也得包你身上。咱也别图省钱,到处节省着。关键是要保质保量,这鸡场一建成,也不是干个一、两年就不做了。质量得过关,再者,顺子叔你一个干肯定不成。你要是累倒了,娘该心疼了。”
  宋氏脸一红,狠瞪了她一眼。
  “不仅如此,还耽误工期。得多找几个木匠、小工一起做。工钱的事情,我不懂行。叔,你算算用多少,只管到我娘那里支取。剩下的就是抓鸡苗了,这事儿我打算分派给张家大房。”张四娘道。
  宋王氏点点头,“自打张玉凤闹得那一场后,何氏也不来作坊里帮工了。她家本就拉着饥荒,没了那笔进项,私塾秋天里也盖不起来。这事儿,四娘你去说吧。”
  何氏不来上工,肯定是臊得。这件事的原委,她是最清楚不过的。张玉凤大闹作坊,她劝不了她的小姑子。那火爆脾气上来,谁能抗得住。
  她第二天就没来上工,再后来,就托大郎过来,说家里活计忙不就不来了。宋王氏也不勉强她,按日子给何氏结了银子,又额外给拿了五百文钱让大郎带了回去。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