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二章 灵性(下)


小说:春秋:中兴之主   作者:东风烟雨   类别:架空历史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更新慢了/点此举报
推荐阅读: 一剑飞仙| 神藏| 颤栗世界| 冠军之心| 不灭龙帝| 巫神纪| 绝世天君| 真武世界| 极品仙师| 五行天| 怒瀚| 极品仙师| 玄界之门| 我的邻居是女妖
  第316章灵性
  “我之前就在思考这个问题。人具备差异性,并不是每一个人都生在富裕或是权贵之家,而不管是庶民百姓还是权贵世家,都有犯错的可能。
  你们在关入牢狱之前,多数不知事态的严重,或是因为其他事宜牵扯,其原因就在于认知的不足和个体受环境的影响。”
  犯者听后不再言语,连一丝声响都不愿发出,生怕听漏了姬昱的言说。
  “有人生于贫困,父母无知不能给予他良好的认知与思想,他像一张白纸一般在世道沉淀,若是受到恶人影响,就会有恶行恶知,犯罪后来此不足为奇。
  有人生于富裕,父母或许知道什么,却没有真的有过深刻的认知,在这样的一知半解之下,他或许也只能偏激的的思考事物。
  除去先天的因素,还有后天性的成长环境,犯错时的冲动多种因素相互构成触犯律法的事态,从而遭受刑罚。
  贫富之间的差异并不是说明犯错的特殊,并非只有庶民才会犯错,在实际上看,也会有权贵犯错,只是受到权益者的庇护于逍遥法外。
  百姓没有试错的成本,触犯律法多数会受到处罚,除去少数没有受到惩治的人,大多都会因罪定罚。
  简单来说,你们受刑罚被关入牢狱之中,就是认知不足,没能在未犯错前醒悟。在此的前提下是没有人去陷害,你没有无意走入他人所设下的陷阱。除去这些特殊原因,大多数人都是因为没能醒悟而抱憾终身。”
  姬昱的话说完并没有多少人惊奇,刚开始还有些新奇的人听得头脑发胀也思考不出是什么道理。
  于是有不明白的犯者不屑一顾,哼声说道:“您这些东西说了与没有说一样,我们这里的人大多都没有读过书,也不认识字,更没能像您思考那般深刻,您让我们醒悟?我们又怎么能够醒悟?!”
  “没读过书也能醒悟,道理并非只有读书才能得知,当你现在抱怨后悔时,不也是一种醒悟吗?”
  说话的犯者在黑夜中涨红了脸,赶紧为自己辩解道:“我后悔是因为我没有早一些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说着说着,他发现说的这些东西是姬昱所说,又连忙闭上了嘴。
  姬昱叹了一口气。
  “这也就是我为何一直不说话的原因,你们也有思考的权利,可却总会抱怨后悔,不能总结过去,还陷在过去的痛苦中无法抽离,你们这样又怎么能够得到醒悟之后的道理呢?”
  老犯向姬昱的方向叩首,认真的说道:“您说的有理,可我们已经是无法改变了,做过的行为无法再重来,我们这些犯者也只有承受这无尽的黑暗与痛楚了。”
  姬昱没有多作解释,犯者的认知和偏激使得他们不能站在同一种角度说话,就算说的再多也是无用功。
  他所悟并非只有这般深浅,作为一个在道中徘徊的人,他能够看得更为长远。
  犯错、害人、迷茫、叛逆....这些种种事宜都能归结于一点,那就是没有开窍,或是说为没有灵性。
  人在孩童时期没有灵性,人就是懵的。不会有多余的心思去认识这个世界,不会深思自己的未来,不会多愁善感去理解感情。
  在年幼、年青的时候没有灵性,长大之后在世道中寻求便是更为困难,人会陷入利益的争斗和名誉的争夺,不知不觉会忘记自我的本性,以世道所主流的人情世故看齐。
  这些没有灵性的人,在经历痛楚的事物或是有大起大落之时,需要自己面对事情或是承担责任,才开始成长。从而有了自我的意识,有了自主的想法,有了自己的思想;
  可这个时候得到的灵性却是太迟了,忽然的开窍只是半成状态并不长久,就如同犯者抱怨过去却不能进行深刻的思考,抱怨之后面对现实又消散了从悔恨中得出的认知,一遍又一遍的重复。
  灵性可遇而不可得,正如面对孩童所经常提倡的好好学习,在不理解的年纪也只会一笑而过,而具备灵性者通常不用说明,所拥有的才能更是寻常者难以企及。
  大多数人都难以追寻到自己的灵性,天赋的差异和天生的思想不同,灵性也具备不同的效应,以姬昱的话来说,灵性就是道心,适宜于自己所追求的道的本性,可又有谁有着如同他这般认知,能够明悟出道理和直视本心的呢?
  以家庭关系说明或许能够更好阐释。
  父母总会将自身的思想强加于孩童之上,让他学习、做事、务农,不同阶级的人教育孩童的方式虽有不同,可多数也都是用自我的方式教育孩童,以言行劝谏,以规则束缚。
  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人,灵性天然受到抑制,如是父母过于苛责,更是物极必反。以规则束缚孩童,自身也必然要受到抑制,想要做好榜样,需要言传身教,不能在孩童面前显露出半分劣迹,散发半分不良思想。
  这类律人作为教育的方式便如同训练兵士,只教会他如何做事行军,却从不会教育他领军打仗的本领;孩童的成长就像被人推着行走,顺应父母和世道的规则生活,一味在规则之中成长,又怎么能够对自己思考深入、追求自我呢?
  律人易,律己难,难如登天。
  姬昱是一个生而知之者,在此世降临之时就已经有了自我的思考,没有受到过多规则的压抑,他才能突破世俗的枷锁,找到超俗于世的真理。
  可要是其他人呢?
  在孩童时期就受到父母和规则的约束,在幼年时期就没有对自我进行支配的权利和时间,所生有的人格发育也必然迟缓得不到完善,还怎么去追寻自我的灵性呢?
  “若是人人不用约束,尽情做自己在一个没有战乱和争议的国都生存,那应当是最为美好的吧?我现在更理解老子了,也不知道在以后还是否能够看到他,或许这个时候的我和成道的他会有诸多共同言语吧。”
  姬昱在黑夜中思索而眠,其他的犯者有些还在品味姬昱所说的话,有人早已不放在心上安然睡去。
  正如姬昱所想,对于不求道的人说再多也没有用,如何把先进的思想传给愚蠢的人呢?愚蠢的人还会以为这些东西是有害的哩。
  我只说明了灵性没有说明教育,因为这问题涉及太深了,实在不想多说,可以参考八股文造成的影响...
  思想深远的人看到的事物越多,能够改变的东西却很少,如果姬昱没有身份,最多也就只是一个思想家而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