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9章 杂事


小说:宋时风韵   作者:王风   类别:两宋元明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更新慢了/点此举报
推荐阅读: 一剑飞仙| 神藏| 颤栗世界| 冠军之心| 不灭龙帝| 巫神纪| 绝世天君| 真武世界| 极品仙师| 五行天| 怒瀚| 极品仙师| 玄界之门| 我的邻居是女妖
  南玥稍加沉吟,淡淡地道:“农田改良可放在成都府路,最好就在成@都府,民以食为天,就近也好控制。盐铁财货改良,放在潼川府,那里四通八达,经济较为发达,民风更加开放,接受改良程度阻力小,书院构建不需要太快,更不需要过分奢华,青砖灰瓦皆可,关键在于官人哪出的东西,能否为士人接受。”
  “我出的那些杂学,绝对能让士人接受。”李易笑了,在他看来技术改良没有多大意义,还是建立一套科学体系,构建整个科学理论最合适,总会有人接受的。
  不过,若能放在江右一代更好了,那里受海洋的影响,风气比蜀川更加开放,接受新事物的宽容度更高。
  南玥白了眼李易,并未有反对,她看到那些小册子,竟是些格物、博物的学问,也看不太甚懂。不过,一些实用性地技术,她还是明白的,很感兴趣地是改良钻井采盐技术,这对于民生是有绝好利益的。
  “也只有你能想出来。”
  “人人都会想出来,我只不过是投机取巧而已。”李易嘿嘿笑了,他绝不可能说穿越者的身份。
  南玥并没有久留,退出来就要出去,却冷不防遇到了进来的宫素素,立即展开笑颜说道:“妹子来了?”
  宫素素看到南玥出来,知道必然去见了李易,俏脸微微变色,艰涩地说道:“二姐来找师兄了。”
  南玥秀眸眨了眨,感觉到了淡淡的疏离,淡淡地说道:“有些事情要商议,妹子去大娘那里?”
  宫素素轻轻颔首,有几分犹豫地道:“二姐,有些事,不知可曾方便?”
  “好啊!”南玥经历何曾的丰富,自然看出宫素素心思。
  两人来到幽静的小花园,他们都是府邸的常客,仆人也不会来过问。
  宫素素似乎是难以启齿,俏脸也是犹豫不决,不知怎样说出话来。
  倒是南玥心里敞亮,有些事情既然想开了,那就不能退让,这可是关乎自身终身的大事,不想争也得争,当下悠悠地道:“说来还是精巧,官人那天和我去夜市,妹子。。。。。”
  欲言又止,似乎含有三分羞涩。
  宫素素却听得入五雷轰顶,那张俏脸煞白无色,大大的眼睛瞪的大大的,几乎不敢相信地捂着嘴。
  “妹子,你这是怎么了,是否昨夜没有安歇好?”南玥心下也很难受,毕竟跟宫素素之间也是手帕交,用心计实在是于心不忍,却又不得不如此。
  “哦,二姐,不是。。。。。。只是、只是想些别的事情。”宫素素猛然觉醒,却又是心乱如麻,不知怎样说才好。
  看南玥的神态语气,还有李易不曾说过的过往,再联想到自己的疑惑,分明是双方述说了真情,那她又算得了什么?难道李易和他只有同门情谊不成?心似乎有点痛。
  “怎么了,真是不舒然?”南玥的心很不好受,却依旧强忍着内心的折磨,面带温柔地询问。
  “忽然想起道观还有些事,二姐。。。。。。”宫素素似乎恢复了正常,说话也顺畅了许多,只是美眸焦虑哀伤犹在。
  “哦,我陪妹子回去。”
  “不用了,二姐还是去忙。”
  宫素素神色恍惚而去,南玥却久久凝视空无的前方,脸色却由复杂逐渐变的平静,盏茶的功夫轻轻叹息,甩下袍袖转身轻盈而去。
  李易对这些并不知晓,他是讲究效率的,‘四川路农田暂行条例’、‘四川路盐铁暂行条例’、‘四川路工商暂行条例’、‘四川马政暂行条例’已然制定完毕,就要选择成@都府、潼川府实施,工商条例更是直接全路实施。
  且军制早已实施,五大都统制司进行了扩编,与其它条例不同的是,新军制实施得到全军将校拥护,几乎没有反对声音。其实,反对才是笑话,军制改变中有划定各级将校俸禄,有更多的官职可供他们争取,无形中扩宽他们仕途道路,谁还傻不啦叽地反对。
  再说了,军中中坚力量,无不出自拱辰军,那可是随李易出生入死的原从,是人都有欲望,尤其是武人更希望追随明主,建功立业,标榜青史。
  无论是士人还是武人,都看出五大条例的横空出世,代表着李易与朝廷的背离,文人尚有许多犹豫,虽说有良禽择木而息,忠于朝而非君的思想,但毕竟赵家优容士人二百余年,在读书人心目中,早就形成集英殿唱名的荣耀,不是朝夕可以更改。
  他们不如受压抑武人的直接,李易也在刻意提高武人地位,更得到武人的拥护,这也是他们忌惮所在。
  李易深蕴士人之心,他也没有过份强逼士人,只要你不给我公开捣蛋就成,是官吏老老实实治理地方,是闲散士人,你骂骂人可以,在小报上论是非可以,但绝不可交通朝廷,还散布出消息,凡是过类省试的士人,均可委任地方官职。
  书院也已经搞好了,基本上是现成的地方,不过是修修补补。当然,这也仅仅是权宜之计,更大的书院正在建设中,就在成都府华阳县城南面,紧靠着岷水河畔,规模还是相当庞大的,代表了他对读书的重视,显然是某种信号。
  他并未直接面向士人招学子,第一批学子选拔,是在因战乱失去家人的孤儿,或是流民家庭的子女。
  这些孤儿年幼,让仍流落民间是很悲惨的,既然有了自己的地盘,也有了收拢经验,不再选择纳入军中,而是放在各县小学校,或是直接选入书院,便于灌输自己的思想。
  同时,也给那些士人隐晦地告诫,别以为非得依靠你们,人才也可以自己培养,更是占据了大义的高峰,让你也说不出话来,儒家取仁义,你总不能占流离失所百姓的便宜,至少拿不到明面上来说。
  当然,书院也不是仅仅一个书院,它具有半官方性质,李易多方号召募集钱财,购置四周土地百倾,作为书院助学所用,土地属书院所有,任何人无权进行买卖,可以租赁给农户耕种,收取租金。
  其中一笔仅次于官方投资,来的是非常神秘,甚至无人知道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