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七八章 辽西走廊


小说:日月当空照中华   作者:哼哈大王   类别:两宋元明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更新慢了/点此举报
推荐阅读: 一剑飞仙| 神藏| 颤栗世界| 冠军之心| 不灭龙帝| 巫神纪| 绝世天君| 真武世界| 极品仙师| 五行天| 怒瀚| 极品仙师| 玄界之门| 我的邻居是女妖
  鹿善继奉旨出任辽东督师,已有两年多的时间了,算得上是万历以来任职时间较长的辽东督师之一了。
  在其督师辽东两年多将近三年的时间里,辽东镇的各路军队,的确是没有向着辽沈的方向主动北上过哪怕一步。
  真说起来,他不仅没有北上或者东进一步,而且还把过去从宁锦防线上伸出去的两支拳头还收了回来,弃守了广宁和大凌河。
  但是也不得不说,与万历末年直到天启年间,整个辽西走廊烽烟四起战事不断的情况相比,自从鹿善继督师辽东之后,宁锦防线上风平浪静。
  黄台吉在派兵进驻了广宁城、大凌河城之后,因为东江镇在鸭绿江以东不断壮大的原因,一直都只是与辽东镇的官军在宁锦防线上处在相互对峙的状态。
  广宁城和大凌河城内的正蓝旗驻军,既然不来主动进攻,那么鹿善继与满桂、何可刚等人也乐得凭城固守,也不去主动挑衅。
  既然之前广宁城和大凌河城都是辽东官军主动放弃的,那么时机没到的时候,他们当然也不会去主动出击,再去将这两座城池以及之间的堡垒夺回来。
  尽管朝堂之上对鹿善继等人弹劾之声不断,但是如今的这位崇祯皇帝从来也没给辽东督师府这样的压力,相反,倒是隔三差五地给一再上书请战的满桂传递密旨,令其服从鹿善继的节制,不得轻举妄动。
  包括建虏大军绕到蒙古,从宣大地区破边而入的危急时刻,崇祯皇帝依然没让辽东镇回师救援。
  就这样,前些年里一直烽火连天的辽西走廊,这两年来,却难得地保持了相对的平静。
  原本历史上因为大明朝重修大凌河城,以及重新大凌河以东诸城堡而引发的军事冲突和战争,这一世自然无影无踪。
  但是,这两三年来,在辽东督师鹿善继的坐镇指挥之下,辽东镇的将帅们却也不是什么事情都没有做。
  辽东镇前路统制官何可纲,撤回并收拢了广宁城和大凌河城的辽东官军,统军一万两千多人驻守在锦州城内,与祖大乐、金国凤、曹文耀等将领一起,将这座锦州城里里外外经营得固若金汤。
  辽东左路统制官林茂春也是如此,与坐镇义州的辽东镇监军御史陈仁锡一道,不仅将义州城经营的坚如磐石,而且将大明朝曾经经营塞北之时的营州卫故城,也即此时的三座塔重修一新。
  依托旧城重修后的三座塔营州城,被监军御史陈仁锡交给了辽镇左路的悍将左光先镇守,一边将大片的山林田野分配给辽镇左路的将士们,一边又从关内募民屯垦,接收朝廷从京畿之地的卫所迁移出来的军户和流民。
  统领觉华岛水师及守军的辽镇右路统制官金冠,同样带着麾下,募集了一大批辽民,意大利传教士卫匡国的指导下,在觉华岛上修筑砖石的城池,并且环城增筑棱堡。
  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金冠、卫匡国等人耗饷百万,硬生生将整个不大的觉华岛,建成了一座有东西两座港口,有水泥混凝土搭配青砖与条石建成的高大城墙,外有四座巨大棱堡,内有六座巨大仓库的海上堡垒——镇海城。
  除此之外,在觉华岛上这座依山就势环海而建的镇海城内,其城墙和棱堡之上,更是装备了四十门重型红夷大炮,可以将从宁远城外的海岸到觉华岛之间的海面全覆盖。
  与三座塔、觉华岛上发生的情况一样,位于锦州与宁远之间的几个城堡也得到了有力的修缮。
  辽东镇总兵官五路兵马都统制使满桂,更是在鹿善继的鼎力支持之下,带着大批军队和民壮,从南往北,依次将塔山城、杏山城和松山城全都进行了重修,不仅将城墙加固加高,而且无一例外全部在城外增修了棱堡和瓮城。
  如今的这条宁锦防线,虽然没有一路往北往东推进,但是照比原本历史而言,纵深虽然没有增加,但是本身却是更加坚固和完备。
  崇祯皇帝在先后抄没了数量众多的阉党、长芦山东两淮的盐商,以及抄没福王府、德王府和两京大批勋贵财产的情况下,依旧没有停征辽饷,就是因为宁锦防线上的城堡增筑,一直没有停歇下来。
  这一世,崇祯皇帝继位之后,靠着一而再再而三的抄家所得,填补了军费的巨大缺口,因此一直没有采取历史上的措施,也就是增加辽饷。
  但是大明朝自万历四十六年开始面向全国征收的这份辽饷,崇祯皇帝却也没有下旨停止征收。
  后世有人说,征收辽饷是拖垮大明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个说法,可以说对,也可以说不对。
  因为辽饷的问题很复杂,这么一概而论,一棍子打死是不行的。
  说起来,大明朝万历年间的财政情况,在明朝中期以后算是好的了,虽然张居正的许多改革措施都被废除掉了,但其清丈天下天亩的成果还是保留了下来,当时朝廷的常规岁入,每年约有四百万上下。
  可是到了万历末年的时候,明朝九边的军事形势开始恶化,每年光九边的军费就需要支付三百八十万两。
  等到萨尔浒之败发生后,大明朝廷开始在辽东镇投入重兵进行防御,军费也跟着蹭蹭蹭地往上长,本来给付九边各镇的军饷就已经高达三百八十万了,突然多出来的守辽和平辽费用,就成为了一个巨大的窟窿。
  因此万历皇帝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接受了朝臣们的建议,计划开征辽饷,一开始只是在江南富裕地区征收。
  后来到了天启年间,辽东战事不断,而形势越来越严峻,天启皇帝将辽饷逐步推广到全国各个省份。
  按照万历年间张居正清丈天下天亩的情况,分派给各省布政使司,每亩地加征九厘银子,作为朝廷平定辽东加派的军饷。
  按照这个标准,辽饷征收到手最多的时候,也不过是五百五十万两银子多一点,其中光是支付给辽东的军费银子,每年就超过了四百万两,其中包括军饷,也包括整修城池、整饬军备的支出。
  原本历史上,崇祯皇帝继位之后,若是按照这个标准继续执行下去,应该也不会出现太大的危机或者乱子。
  但是,问题恰恰就出在历史上的崇祯皇帝继位之后,将魏忠贤及其麾下阉党人马杀的杀、抓的抓、罢的罢,朝中的东林党人一方面极其好战,另一方又反对征收辽饷。
  与此同时,崇祯皇帝却也找不到其他的办法,来快速增加朝廷的财政收入,只得在原有辽饷的基础上将辽饷从每亩地九厘增加到了每亩地一分二厘。
  没过多久,朝廷入不敷出,银子又不够用了,崇祯皇帝又在大臣们的建议之下,在辽饷之外增加了一项剿饷,专门用来填补剿匪的支出。
  结果又过了没多久,剿饷也不够用了,崇祯皇帝又在一帮大臣建议之下,增加了一项练饷,专门用来给各镇练兵。
  接下来,就不用说了,很快就天下大乱了,大明朝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之中。
  所以,追究起来,在原本的历史上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并不是天启年间一直在征收的辽饷,而是后来崇祯朝对辽饷的加派以及新征的剿饷与练饷。
  正是因为如此,如今的这位崇祯皇帝知道历史上辽剿练三饷对明朝灭亡的责任,所以不管朝廷财政有多艰难,他都不会再从加派辽饷,或者新征剿饷、练饷这个方面下手搞银子。
  包括任何全面改革税收制度的事情,在搞定建虏与流贼之前,他都不会轻易去触碰。
  这一世,崇祯皇帝之所以自从继位之初就定下了永不加赋的规矩,目的就是在事情发生前,就提前将朝廷大臣请求加派辽饷、剿饷、练饷的这个口子给堵上。
  而同样是这一点,使得他在除掉魏忠贤及其阉党成员之后,不得不依靠一次又一次不择手段的抄家来获取大量银子,去填补朝廷税收的巨大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