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不行


小说:大明道士天子,但是在永乐   作者:非有常非无常   类别:两宋元明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更新慢了/点此举报
推荐阅读: 一剑飞仙| 神藏| 颤栗世界| 冠军之心| 不灭龙帝| 巫神纪| 绝世天君| 真武世界| 极品仙师| 五行天| 怒瀚| 极品仙师| 玄界之门| 我的邻居是女妖
  钱塘江边,朱高煦的营寨安札在此。
  这次他拢共带了一千人马,数目不多,但是朱高煦觉得无所谓,到了地方再找人便是。
  从靖难之时,他就是军队的第一人,无数武将都对他表示支持。
  朱高煦或许指挥不动文臣,但是大部分武官都要给他几分薄面。
  营帐之内,朱高煦看着桌上的堪舆图,眉头紧锁。
  在他的身旁,汉王府的纪善周巽拢袖而站。
  朱高煦的手指放在堪舆图上,深吸一口气,任由湖边的湿气进入胸腔。
  “没想到,没想到,咱还可以指挥动的人,竟然只剩下这一点。”
  “殿下……”
  周巽有些担忧。
  “我已经不是汉王了。”朱高煦打断周巽的话,方才叹息道:“永乐七年的一战,邱福、王聪、火真、王忠、李远全数战死,十万大军全军覆没。”
  “这一战,过往支持我的武勋损失大半,而我却沉浸在应天府的阴谋诡谲之中。”
  “武人的权势日渐缩小,文人的权势却日渐增长。”
  “朝堂上,对咱的支持也日渐式微,以前和我一起的士卒、将官也在太平日子中,不是解甲归田,就是调往他处。”
  “咱……这些年到底在作甚?”
  朱高煦对自己产生了怀疑。
  他看着这张堪舆图,上面标注着沿海各卫所的位置,只是这些卫所的人,早已不是他认识的那些人。
  周巽见朱高煦有些失落,安慰道:“王爷不必介怀,这些文人看似势大,但是世子一招军机处,一招密奏制,就剥去文官的权力,太子的党羽被肃清大半。”
  对此,朱高煦依然忧虑重重。
  “这件事瞻壑与咱讲过,自永乐七年的大败之后,朝廷的文武制衡的局面就已有失控的趋势,连带着咱也失去继承大统的资格,只能作为制衡大哥的棋子。”
  “同时,爹也不能任由文官集团做大,所以无论私人关系如何,都要将文官下狱,以此保持对文官的打压。”
  “只是随着军机处和密奏制的出现,爹已经基本掌控文官集团,不再需要用将官员下狱的方式,打压文官集团。”
  早在永乐初期,朱高煦和朱高炽争夺储位,本质上就是文武之间的对抗。
  支持朱高炽的文官代表就是大才子解缙。
  支持朱高煦的武勋代表则是淇国公丘福。
  真正的最大支持者没有直接表态,因为无论是文官和武官都是朱棣的官。
  但是。
  丘福的那一战输得太难看了,直接让朱棣不得不亲征漠北。
  大明最大的战功就在北方,御驾亲征,再加上亲自指挥,导致所有的战功全数落入朱棣的手中,也只能落入皇帝手里。
  战功的缺少,导致了武官的权势下降。
  朱高煦这些年一直被应天府的争斗蒙蔽了双眼,直到现在,才猛地发觉,他想要当皇帝,就必须要有人支持。
  而他朱高煦的基本盘就是军队。
  现在,这个基本盘都最底层的军户,到最上面的武勋,比起朱高煦优先遵从朱棣。
  换言之,永乐十二年还在支持朱高煦夺嫡的人,已经不多了。
  周巽出言夸赞:“我们那位万岁爷为了遏制文官集团做大,不得不让锦衣卫大规模兴狱,以此敲打朝堂上的文官,结果世子两招,就直接在悄无声息中完成对文官的打压,实在精妙。”
  “瞻壑确实聪明。”
  朱高煦得意地笑笑,而后脸色阴沉,若有所思。
  “周纪善,咱问你,若是……”
  话只说到一半,朱高煦却忽然停下,改口道:“瞻壑过两年也该成婚了,你觉得王聪、火真、王忠、李远这几人家中女眷,哪个比较合适?”
  周巽摇了摇头,说道:“王爷,这个不急,世子如今割发明志,还是要等蓄发以后再说。”
  “也是……”
  朱高煦漫不经心的话从喉咙里吐出。
  这段时间的大起大落,让他的脑袋清醒了不少,朱高煦逐渐意识到一个现实,朱棣绝不会传位给他。
  原因也很简单。
  因为礼法。
  因为孝道。
  因为正统。
  就如同那场发生在文华殿的事情,无数臣子之所以阻止朱悟净焚烧《黄明祖训》,就是因为不能让朱棣背上“不孝”的罪过。
  奉天靖难的合法性来自朱元璋的祖训。
  下西洋来自朱元璋祖训规定的朝贡体系。
  宗室奉养也来自朱元璋的祖训……
  “祖训”几乎成了整个大明所有政策的合法性源头。
  朱棣可以违背祖训,但只愿意暗搓搓的违背。
  现在已经是永乐十二年了,個人的声望已经达到顶峰,即使这样,朱棣还是没有决心光明正大地打破祖训。
  即使朱悟净给了“大明和明朝”的名义,给了军机处这样的集权机关,朱棣依然不愿公开违背祖制。
  这样的人,怎么会不将皇位传位嫡长子?
  朱高炽可是朱元璋亲点的燕王世子。
  自己却只是那个被爷爷嫌弃的孙子。
  朱高煦眼神冰冷,他已经看透了,有自己的儿子对比,他已经看透他那个皇帝老爹了。
  “他不给,我不能抢,呵呵……”
  朱高煦用只有自己可以听见的声音自语。
  “咱倒要看看现在的皇帝还记得燕王府的兵锋吗?”
  夕阳如火,落入营帐,将朱高煦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
  “————”
  过了许久,营帐被掀开,朱悟净志得意满地走入,身后的李礼不知所措,又像是早已麻木一般,抓着一个和朱悟净差不多大的少年郎。
  那少年身穿一袭书生装,似是经历颠簸,身躯有些微颤,只是眉眼依然镇定,有荣辱不惊的感觉。
  “这位是……”朱高煦有些疑惑。
  朱悟净先是坐到椅子上,而后悠悠回道:“只是抓个壮丁而已。”
  朱高煦平静地接受了这个违背道德伦理的话,上上下下打量于谦。
  心说这人看着也不像是有武艺傍身,而且年纪轻轻,完全就是寻常的书生,瞻壑是看中这人什么了?
  左看右看,朱高煦终于看出于谦的一些优点。
  长得还行……
  忽然。
  朱高煦只觉一股电流自尾椎落入体内,直至尾骨,浑身上下的汗毛全数立起。
  “不行!瞻壑你不能在军中养娈童,这种建文军的陋习,你怎么可以学!!”
  “噗!”
  朱悟净一口茶水全数喷出,落在了桌上的堪舆图上。
  似是泰山崩于前也面不改色的于谦脸色霎时变得苍白,忍不住缩了缩脖子。